远洋资讯

世界渔业每日新闻编译

发布时间:2025-02-24

    一、日本全人工养殖金枪鱼产业濒临退场,技术突围难敌成本与资源双重挤压

曾引领全球金枪鱼全人工养殖技术的日本正经历行业剧变:2024年全人工养殖鱼苗销量仅7000尾,较15年前暴跌90%,三大水产巨头玛鲁哈日鲁、日水、极洋已减产或退出。作为技术标杆的近畿大学(2002年全球首例成功)坦言“订单几乎归零”,其与丰田通商合作的鱼苗生产线陷入停滞。主因在于饲料成本飙升(每增重1公斤需投喂15公斤饲料)与天然资源恢复的双重冲击——2025年日本近海捕捞配额提升50%,东京丰洲市场金枪鱼批发价同比下跌6%至3879日元/公斤,导致全人工养殖丧失价格优势。

行业转向短期育肥模式,技术储备坚守“十年重启线”。企业战略集体转向“半人工养殖”:捕捞100公斤天然幼鱼育肥半年即可上市,较全人工模式缩短4年周期。极洋子公司因资不抵债于2024年解散,玛鲁哈日鲁2025年计划产量仅50吨(较峰值缩水95%),并转向出口市场。但行业仍保留技术火种——近畿大学正研发抗病速生鱼苗及非海洋原料饲料,玛鲁哈日鲁强调“一旦放弃需十年才能重启”。未来气候变暖导致天然鱼苗不确定性加剧,全人工养殖或成应对资源波动的战略储备,但成本控制与产业链协同仍是破局关键。

1.jpg

 https://cn.nikkei.com

二、中孟直航打通海鲜贸易新动脉,关税红利催生南亚水产市场格局重塑

中国贵阳与孟加拉国达卡间的全货运航线近日正式开通,由天津航空每周执飞5班(经停缅甸仰光),螃蟹、鳗鱼等孟加拉水产品将直抵中国内陆市场。此举依托中国2024年对孟实施的关税减免政策,直接回应孟加拉海鲜产业"西退东进"战略——当前其60%的虾类出口依赖欧盟,而欧美市场因通胀导致的消费疲软及美国《本土水产保护关税法案》的挤压,迫使该国加速开拓亚洲渠道。据孟加拉海鲜联盟数据,对华出口关税成本下降8%-12%,使罗氏沼虾等产品价格竞争力显著提升。

"一带一路"物流网再添节点,贸易逆差修复开启双向赋能。该航线不仅缓解中孟1:20的贸易逆差困局,更激活"海陆空"立体运输网络:贵阳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可联动重庆-广西跨境公路、中老铁路冷链线路,将孟加拉湾海鲜在48小时内分销至川渝、长三角消费市场。与此同时,中国纺织品、花卉通过返程航班低成本进入达卡,助力孟加工产业升级。行业预测,2025年孟对华水产出口额有望突破3亿美元,占其全球份额从当前不足5%跃升至15%,成为继缅甸、越南之后中国在南亚的第三大海鲜供应源。

2.jpg

https://www.seafoodsource.com/news/supply-trade/cargo-route-launched-between-china-bangladesh-allowing-for-direct-seafood-shipments

三、2024年FDA虾类抗生素拒检量创八年新高,印越成重灾区倒逼产业转型

2024年,美国FDA因禁用抗生素问题拒绝81批次进口虾类,创2016年以来最高纪录。其中印度(31批)和越南(18批)占比超60%,且涉事企业包括多家获得全球水产联盟BAP认证的加工厂。中国(18批)、孟加拉(6批)等其余国家合计占32批。数据显示,2012-2024年间,日本、欧盟等市场查获的抗生素污染虾类同样主要源于印越两国。

贫困驱动型养殖模式埋隐患,全球水产耐药性危机拉响警报。全球水产联盟分析指出,东南亚虾农因贫困驱动的生产模式——单次病害损失即可导致破产,不得不冒险滥用抗生素。尽管食用含抗生素虾类对人体的直接毒性较低,但科学家警告,水产养殖滥用抗生素正加剧--抗微生物耐药性(AMR)全球蔓延。这一现象在印越尤为突出:越南虾农每公顷养殖池使用抗生素成本高达500美元,而改用生态防控技术的成本仅为1/3。行业呼吁通过供应链追溯技术、普惠保险机制及可持续认证改革,破解“越穷越用、越用越穷”的恶性循环。

3.jpg

https://www.seafoodsource.com/news/aquaculture/southern-shrimp-alliance-says-regulatory-refusals-show-india-and-vietnam-are-biggest-users-of-banned-antibiotics

四、南太平洋鱿鱼管理现突破性进展,科学数据建设与多语言参与机制落地

在智利举行的南太平洋区域渔业管理组织(SPRFMO)第13届会议上,秘鲁提出的巨型鱿鱼科学数据强化计划及西班牙语同声传译基金两项提案获得通过,引发行业高度关注。拉美鱿鱼产业联盟(CALAMASUR)主席Alfonso Miranda指出,此举将首次实现西班牙语国家渔民及科研团队无障碍参与国际渔业治理,尤其惠及秘鲁、智利等国的小型手工渔船从业者。数据显示,南太平洋巨型鱿鱼年捕捞量超120万吨,但此前因语言壁垒,相关国家在资源评估中的话语权不足30%。

资源可持续性警报未解,科学管理滞后或威胁产业链稳定。尽管数据收集机制取得突破,CALAMASUR对SPRFMO回避讨论巨型鱿鱼开发状态评估提出尖锐批评。Miranda强调,当前CMM 18-2024号管理措施的"预防性原则"缺乏科学支撑,且SPRFMO科学委员会连续两年未完成资源量核算,导致捕捞配额设定陷入盲目。对比SPRFMO成功管理的竹荚鱼(年配额80万吨,资源恢复率超95%),巨型鱿鱼的管理滞后已威胁沿海社区生计——秘鲁北部30万渔民中,70%依赖鱿鱼捕捞。联盟呼吁借鉴中国参与的西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PFC)秋刀鱼管理模式,建立实时捕捞数据共享系统,并在2026年前完成资源基线调查,避免重蹈大西洋蓝鳍金枪鱼过度捕捞的覆辙。

4.png

https://seafood.media/fis/worldnews/worldnews.asp?monthyear=&day=22&id=133703&l=e&special=&ndb=1%20target=



上一篇:世界渔业每日新闻编译

下一篇:世界渔业每日新闻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