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报告

“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渔业与水产品外贸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6-05-25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融古通今、把握时局、将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有机结合并在国际博弈中“合纵连横”的一个大战略,是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必然影响中国水产品外贸格局。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泛区域经济合作。为了突出重点,本文讨论的“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主要是亚洲与欧洲,具体包括亚洲+非洲埃及的52个国家与地区,欧洲40个国家与地区。

经分析,笔者认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自身的的水产品生产与贸易目前发展不均衡;认为中国对“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与地区的水产品进出口水平呈现“东西两端热,中间冷”局面;认为 “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交流合作,将有利于沿线水产品生产与贸易;认为 “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将改善水产品可获得性,促进“一带一路”沿线的水产品消费;认为在“一带一路”的经济新形势下,中国渔业将迎来发展的大好机会。最后本文将探索中国传统水产品行业拓展海外市场将带来的机遇与对策。

一、一带一路战略概述

(一)古代海陆两条丝绸,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两千多年前,通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陶瓷及茶叶等商品运送到东南亚和欧洲等沿途地区,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同时亚欧大陆各国勤劳勇敢的人民就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开展商贸往来,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代丝绸之路,留给世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共建发展、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21世纪新的“一带一路”战略

1、“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绘就发展新蓝图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四国期间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10月,他在访问东盟期间又首次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自此,“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正式成为国家政策。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将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2、“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1)从大国崛起所走的国际化道路的角度分析认为,英国崛起是一条靠掠夺世界资源的殖民主义道路,美国崛起所走的是一条资本扩张的霸权主义道路.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走的是一条“平等合作、优势互补、共赢共享的全球化道路”,是一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道。 “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世界经济走出不确定,不稳定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2)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为了摆脱危机,各国都在寻找新的出路。

发达国家把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且制定新的规则和标准,作为摆脱危机的重要途径,如建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等一类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区。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是一种新的国际合作模式, “一带一路”没有标准,也没有门槛,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否在“带或路”上,只要想参与,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找到一种适合的合作与发展机会。“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中国在新秩序形成过程中的话语权。

3、“一带一路”的特征

今天“一带一路”战略共建发展将沿用古丝绸之路精神价值,并且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1)“一带一路”的核心内容是“五通”。与古代丝绸之路不同,现代化的新丝绸之路,关键在于做好“通”的文章,也就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

(2)“一带一路”操作应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不搞排他性的制度设计。

(3)“一带一路”建设面向未来35年的长期工程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将形成一种面向未来35年发展的新合作模式。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4)“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高标准安全高效的“两张网”,即陆海空通道网络与自由贸易区网络,可视作“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互联互通”。“陆海空通道”网络是投资驱动,侧重优先发展基础设施、促进沿线经济体互联互通;“自由贸易区”网络是创新驱动,侧重降低贸易门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5)“一带一路”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合作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体现商贸物流通道功能和文化交流通道功能,不能简单称为中国对外战略。

2014年11月北京APEC期间,中国主动承诺出资400亿美元设立的丝路基金,已经顺利启动;中国倡导成立1000亿美金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亚投行热”。目前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申请加入“亚投行”,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根据《筹建亚投行备忘录》,初始认缴资本目标为500亿美元左右。中国作为主导国,将出资50%,拥有最大股份。办好亚投行,并且用丝路基金支持中长期投资开发。

(6)“一带一路”的多元化合作机制与现有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相互促进。

“一带一路”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一带一路的多元化合作机制可以做到与现有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并行不悖,相互促进。

一带一路的沿途存在形式多样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与合作机制,都可以为一带一路所用,包括:APEC、欧盟、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中国-东盟(10+1与10+3机制)、东盟经济共同体(AEC)、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2011年东盟十国发起南亚自由贸易区框架协定(SAFTA,2004年印度等南亚七国)、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亚洲合作对话ACD,2002年泰国倡议、亚欧会议1994年新加坡倡议、欧亚经济联盟(2015年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五国启动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GCC)、阿拉伯国家联盟(LAS)等多边合作机制,并且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三)“一带一路”的版图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英文全称译为“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一带一路”简称译为“the Belt and Road”, “One Belt and One Road”,英文缩写用“B&R”(OBAOR或OBOR)

“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陆地。重点有三个走向,从中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两条,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一带一路”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区域,贯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见图1) 

图1  中央电视台播发“一带一路”的线路

 

“一带一路”的西端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东端是极具活力的东亚与亚太经济圈,中间串着资源丰富的中亚地区,囊括中东和中亚所有最不稳定的范围地区,是世界上最长的经济走廊和跨度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由此来带动中亚、西亚、南亚以及东南亚的发展,并且辐射到非洲去。

2015年3月28日,中国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愿景与行动》)指出,目前已经有65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其中新兴经济体占75%。沿线这些国家的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

 

    二、“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的分布以及分区编号

“一带一路”主要是说一个大概念,基本上没有国别意识与数据。事实上,亚洲与欧洲各国家地区的渔业状况五花八门,本文将“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分为17个分区区域进行分析,则容易把握渔业状况与特征。

由于截至2015年底,FAO渔业数据只是公布2011年,因此本文依据2011年联合国FAO数据,通过对92个国家与地区的渔业状况数据的归纳与处理分析,研究思考“一带一路”17个分区区域的产量与贸易特征。

(一)“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的拓扑关联图

拓扑学(topology)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个数学分支,用来研究各种"空间"在连续性的变化下不变的性质。在拓扑学里不讨论两个图形全等的概念,但是讨论拓扑等价的概念。比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可以不同,但经过拓扑变换,它们是拓扑等价图形。

 

图2   亚洲与欧洲地图的“拓扑关联图”

 

因此,本文将亚洲与欧洲地图改变成“拓扑关联图”(见图2),所有国家地图都是方形的,就是不计较它们真实的形状与大小,突出它们的空间处位与关联。通过“拓扑关联图”使得各国之间的地理联系更加直观,“一带一路”的走向更加清晰。例如“一带一路”的东端显见中国、中国台港澳、东南亚、韩国与日本,西端显见西欧各国。

(二)“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的分布以及分区编号

为了顺利进行“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有关“水产品生产、贸易与消费”特征研究,本文将亚洲与欧洲分为17个分区区域,分区的原则是分区区域的国家具有相似的政治经济特征以及相似的水产品消费特征,传统性也是分区的原则之一。其中亚洲10个分区,涉及亚洲+非洲埃及的52个国家与地区,欧洲7个分区,涉及欧洲40个国家与地区。(见表1)

 

表1  “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的分区编号与对应国家

 

 

伊斯兰教是与佛教、基督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目前世界有伊斯兰教国家 57个。信仰伊斯兰教(Islam)的人士被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因信仰与习俗要求而食用清真食品。所有伊斯兰教的禁忌同样适用,如禁酒、禁食猪肉等。

“一带一路”上有28个国家属于伊斯兰教(Islam)国家,其中包括阿拉伯国家的阿曼、也门、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伊拉克、叙利亚、卡塔尔、巴林、科威特、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埃及13个国家,还包括不是阿拉伯国家的伊朗、阿富汗、土耳其、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马尔代夫、印尼、马来西亚、文莱等15个国家。

 

    三、“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及其渔业状况与发展特点

世界各国的渔业状况与特点,通常是由其地理处位、水域分布状况与人文传统决定的。本文则具体分析“一带一路” 国家与地区的水产品生产、贸易与消费状况,归纳发现“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的有关特征与发展特点。

(一)17个分区水产品产量与贸易的水平特征

依据2011年FAO水产品数据的处理分析(见表2、表3),

表2   FAO:2011年亚洲的水产品产量与贸易的水平特征

FAO

2011year

Production

Imports

Exports

区号

分区名称

(tonnes in live weight)

1

中国

54389899

3634267

8309786

2

中国台港澳

1393940

1081874

1021908

3

东南亚(11国)

26537641

3312267

7148721

4

日本

4332306

3899510

519170

4

韩国

2255205

1640522

675897

5

东北邻

269140

34459

69966

6

南亚(7国)

12287395

201109

1345612

7

中亚(5国)

70696

105343

40922

8

西亚(7国)

1486447

223721

196495

9

阿拉伯(12国)

598552

840082

332691

10

以色列

22757

157954

365

表3   FAO:2011年欧洲的水产品产量与贸易的水平特征

FAO

2011year

Production

Imports

Exports

区号

分区名称

(tonnes in live weight)

11

俄罗斯

4383707

1169102

1942151

12

东欧(非欧盟3国)

228496

748941

117547

13

东欧(欧盟5国)

444740

428759

435217

14

中欧(非欧盟5国)

33876

92512

14227

15

中欧(欧盟7国)

357906

953378

526117

16

西欧(非欧盟4国)

5193645

427176

4208149

17

西欧(欧盟15国)

5877004

13206557

7544161

(二)图形分析17个分区水产品产量的水平特征

图形分析17个分区的水产品产量的水平特征,见图3。这里的水产品产量用tonnes in live weight(活体吨位)计量。

经分析,“一带一路”东端,如中国、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国的水产品产量比较多,“一带一路”西端,如西欧国家的水产品产量也比较大,中端地区,除了南亚,俄罗斯,其余国家的水产品产量都严重偏小。

 

图3   2011年“一带一路”分区水产品产量(tonnes in live weight)

 

(三)图形分析17个分区水产品贸易的水平特征

 

图4  2011年“一带一路”分区水产品进出口贸易数量

(tonnes in live weight)

图形分析17个分区的水产品进出口的水平特征,见图4。这里的水产品贸易总量指的是出口数量和进口数量的总和。并且用tonnes in live weight(活体吨位)计量。

经分析,“一带一路”东端水产品总贸易量比较大,其中中国、东南亚出口大于进口;日本、韩国进口大于出口;“一带一路”西端水产品总贸易量也比较大,特别是西欧15个欧盟国家,如法国,德国等,出口量比较大,但是进口量远远大于出口量;而“一带一路”中间地区,除了南亚、俄罗斯,其余国家水产品贸易总量都严重偏小。

(四)“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水产品人均供应数量(kg/人)

水产品人均供应数量是每年人均供应水产品的公斤数,又称“人均表观水产品消费量”,是由下面两个公式(*1)与(*2)计算的。考虑了各国地区的水产品产量与进出口数量,因此该水产品人均供应数量将比较客观地表达了各国地区的水产品消费水平。

Production- NonFood Uses+ Imports- Exports= Total Food Supply(*1)

Total Food Supply/ Population= Per Capita Supply                  (*2)

 

依据2011FAO数据,处理分析“一带一路”分区水产品人均供应数量特征,见表4及图5。

 

表4  2011年“一带一路”分区平均的水产品人均供应数量(kg/人)

FAO

2011year

Average Per Capita Supply

地区最大

地区最小

其他特征



(kilograms)

(kilograms)

(kilograms)

(kilograms)

1

中国

33.5

中国33.5



2

中国台港澳

42.6 

香港71.2

台湾33.4


3

东南亚(11国)

33.8 

马来西亚55.8

老挝20.6

帝汶岛5.9

4

日本

51.7

日本51.7



4

韩国

60.4

韩国60.4



5

东北邻

8.5 

朝鲜9.4

蒙古0.4


6

南亚(7国)

6.5 

马尔代夫164

巴基斯坦2

印度5.2

7

中亚(5国)

2.8 

哈萨克斯坦5.1

塔吉克斯坦0.5


8

西亚(7国)

6.2 

塞浦路斯22.3

阿富汗0.1

伊朗9.1

9

阿拉伯(12国)

7.5 

阿曼26.4

也门2.6

巴勒斯坦1.8

10

以色列

23.9

以色列23.9



11

俄罗斯

22.3

俄罗斯22.3



12

东欧(非欧盟3国)

14.6 

白俄罗斯17.4

摩尔多瓦12.7


13

东欧(欧盟5)

11.0

立陶宛43.5

罗马尼亚6.2


14

中欧(非欧盟5)

5.8

黑山共和国10.4

塞尔维亚5.4


15

中欧(欧盟7)

11.0

马耳他30.8

匈牙利5.3


16

西欧(非欧盟4)

33.1

冰岛89.9

瑞士17.7


17

西欧(欧盟15国)

26.3

葡萄牙57.1

德国14.2

法国34.8

 

图5  2011年“一带一路”分区水产品人均供应数量(kg/人)

 

经分析,“一带一路”东端,如中国、中国台港澳、东南亚等水产品人均供应数量较大,其中日本,韩国的消费量最大。“一带一路”西端,特别是西欧地区水产品人均供应数量也比较大,“一带一路”中间地区,除了以色列,俄罗斯地区外,其他国家地区水产品人均供应量偏小。

 

(五)FAO通过家庭调查,对亚太区域水产品人均消费量的分析

1、FAO对部分亚太区域国家的水产品人均消费量调查

(1)柬埔寨

柬埔寨水产品年人均消费量为63.15千克(2011),为亚太区域最高。水产品占蛋白消费量约37%。内陆渔业资源占所消费水产品总量的71%,海洋渔业资源占27%。除沿海区域外,其他各地消费的内陆品种都多于海洋品种,其中最普遍消费的品种是黑鱼、鲶鱼、攀鲈和鲮鱼。

(2)老挝

老挝水产品年人均消费量为19.1千克(2008),占总蛋白消费量的10%。年消费量不等,从东北华潘省的7.5千克/人到最南部占巴塞的32.7千克/人。总体上,消费量的增长反映出湄公河向南的走势。所消费鱼类约80%为新鲜捕捞产品,12.5%为加工或腌制产品。

(3)缅甸

缅甸水产品年人均消费量为21.02千克(2006),占总蛋白消费量的22.6%。内陆物种占消费量的31.5%,海洋物种占23.5%。最普遍消费的产品是鱼酱,而卷须鲮是最经常消费的物种,其次是黑鱼和南亚野鲮。在海洋物种中,孟加拉鲥是最普遍消费的种类。

(4)菲律宾

菲律宾水产品年人均消费量为40.15千克(2008)。西米沙鄢和卡拉加最高,为46.7千克/人。该国最北部的科迪勒拉行政单位水产品消费量最低,为28.1千克/人。鱼罐头以及沙丁鱼、蓝圆鰺和遮目鱼是三种最普遍消费的产品/物种,其次是罗非鱼。

(5)泰国

泰国水产品年人均消费量为31.4千克(2011),占所消费蛋白总量的11.7%。南方省份消费最高(41.4千克/人),其次是东北(32.7千克/人)。内陆鱼和其他水生动物占所消费水产品的37%,海洋物种占47%。由海洋或内陆物种制作的各种加工产品为其余的16%。尼罗罗非鱼在北部、中部和城市是最普遍消费的物种,黑鱼是东北和农村消费最多的物种,鲐鱼是南部消费最多的物种。

(6)越南

越南水产品年人均消费量为14.6千克(2011),占所消费蛋白的8.5%。全国消费量的66.7%为鲜鱼和虾,鱼酱和各种蘸酱占27.6%,干制/加工鱼品占5.7%。

(7)东帝汶

东帝汶水产品年人均消费量为6.1千克/人(2011),占所消费动物肉类产品总量的33.4%。沙丁鱼和鲐鱼是最普遍消费的物种,其次是青甘金枪鱼、鲷、对虾和颌针鱼。

(8)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属于伊斯兰教国家,其水产品年人均消费量为12.8千克(2011),占总蛋白消费量的16.4%。消费水平从该国东部马鲁古的26.4千克/人到日惹的4千克/人。所消费超过70%的水产品为海洋鱼类,内陆物种约占25%。鲣鱼是最普遍消费的海洋鱼类,其次是鳀鱼和羽鳃鲐。在内陆物种中,最普遍的是罗非鱼,其次是鲶雨和鲤鱼。就全国而言,消费最多的产品类型(重量的70%)为新鲜产品,30%为腌制或加工产品。

(9)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属于伊斯兰教国家,其来自家庭调查的结果显示,巴基斯坦水产品在饮食中的贡献很少。全国年人均消费量数据仅为0.6千克(2011)。水产品占所消费动物肉产品的9.1%。家禽是最普遍消费的动物产品(3.4千克/人)。在农村和城市区域,所消费水产品的90%以上为购买所得,只有3–4%为自己生产

(10)孟加拉国

孟加拉国属于伊斯兰教国家,其水产品年人均消费量为11.9千克(2010),占总蛋白消费量的11.1%。年消费量最高为吉大港地区(17.2千克/人),最低为朗布尔(7.5千克/人)。总体上,所消费水产品约76%为内陆物种,18%为海洋物种。孟加拉国最普遍消费的物种均为内陆物种,包括罗非鱼、鲶鱼和卷须鲮。孟加拉鲥是最普遍消费的海洋物种。

(11)印 度

印度水产品年人均消费量为2.85千克(2010),占总蛋白摄入消费量的2.2%。

(12)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水产品年人均消费量为15.3千克(2010)。在所消费鱼类中,海洋物种占81%,内陆占约11%。鲱鱼是最普遍消费的海洋物种,其次为鲣鱼和隆背小沙丁鱼。罗非鱼是最普遍消费的淡水物种,其次是鲶鱼和黑鱼。总体而言,所消费水产品的71%为新鲜类型,其余29%为干制或加工产品。

(13)蒙古

蒙古水产品年人均消费量为0.18千克(2008),仅占总蛋白消费量的0.13%,蒙古所消费水产品可忽略不计。在该国东部和西部,消费量数字跌至人均0.07千克。鲜鱼占总消费量的67%,其次是鱼罐头(28%)。干鱼、咸鱼和熏鱼占4%。

(14)不丹

不丹水产品年人均消费量为5.58千克(2009),水产品占总蛋白消费量的3.18%。塔希央奇地区消费量最高,为11.5千克/人,而该国西南端的萨姆奇最低,为2.5千克/人。消费的水产品主要为冷冻类型(61%),新鲜和罐头产品分别占24%和13%。

(15)太平洋部分岛国

图瓦卢是太平洋国家中水产品年人均消费量最高的国家(2001–2006年调查),为110.7千克;其次是萨摩亚,为87.4千克/人;汤加瓦努阿图,均为20.3千克/人;巴布亚新几内亚人均消费量最低,为13千克/人。

2、FAO对亚太区域水产品年消费量调查,按地理区域分析如下:

亚太区域水产品人均消费量太平洋最高,其次是东南亚、南亚和北亚。因此水产品年消费量数字差别很大,从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人均110.7千克到蒙古的人均0.18千克。

(1)东南亚:获得东南亚8个国家数据,其中柬埔寨消费量最高,为人均63.5千克,而东帝汶最低,为人均6.1千克。

(2)南亚:获得南亚4个国家数据。斯里兰卡消费量最高,为人均15.3千克,而巴基斯坦最低,为人均0.6千克。

(3)北亚:获得北亚两个国家数据。不丹消费量最高,为人均5.6千克,蒙古最低,为0.2千克。

(4)太平洋:在所研究的16个国家中,图瓦卢人均年消费量最高,为110.7千克,而巴布亚新几内亚最低,为人均13千克。

3、FAO对亚太区域水产品年消费量调查,对消费鱼类物种和来源的分析

FAO部分调查确定了所消费的鱼类物种和来源。消费的主要内陆物种包括罗非鱼、鲶鱼、鲤鱼、河鲈和黑鱼。消费的海洋物种主要是金枪鱼、鳀鱼、沙丁鱼、鲐鱼、竹荚鱼、孟加拉鲥和遮目鱼。在调查数据的分析下,内陆物种在饮食中发挥主要作用。某些物种,如罗非鱼和鲶鱼,具有显著重要性。

在孟加拉国、柬埔寨和缅甸,与海产品相比,内陆鱼和水生动物消费量更高。例如在柬埔寨,消费量71%为内陆产量,27%为海产品。而在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和泰国,海水鱼消费量则大于淡水鱼。例如,印度尼西亚水产品消费量近80%是海洋物种。

4、FAO对亚太区域水产品年消费量调查,对穆斯林食用海鲜包容不一的探索

穆斯林(Muslim)一般只能食用牛、羊、鸡、鸭、鹅等温和、食草和粮食类动物的肉穆斯林禁止食用猪肉以及凶猛动物如狼、豺等动物之肉,严禁饮用一切含酒精的饮料。

根据《古兰经》真主的启示:“海里的动物和食物,对于你们是合法的,可以供你们和旅行者享受”;“如果水是干净的(可以用作净身礼拜),那么,水中的鱼类也应当是合法的食物”。这个净水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和水塘。因此,穆斯林可以合法地食用净水中自然生长或人工饲养的鱼类和水族动物。

穆斯林能食用海鲜类。通常穆斯林食用的鱼类必须有鳃和鳞,不吃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不吃外形丑恶和不洁之物,如甲鱼、蛤贝、螃蟹等。由于伊斯兰没有明文规定禁止食用何种水产品,因此同为阿拉伯民族风俗,世界各地穆斯林食用海鲜的禁忌不完全相同,彼此包容尊重。而对于没有限制的饮食,习惯“不吃”与“吃”都不算有罪。当地穆斯林享有他们地方风俗和习惯的选择自由,食用何种水产品的习俗,常常取决于该水产品的可得性。

(1)居住内地的穆斯林只许可食用形状像鱼类的水中动物,贝壳类不应食用,并且从来不吃螃蟹,因为长得奇形怪状”的。但是看见有穆斯林吃螃蟹,不要说那是“不合法的(亥拉目)”,因为伊斯兰教法没有这个禁令。沿海地区的穆斯林照样吃螃蟹,包括有壳的生物,如虾、海螺和贝类,例如印度尼西亚。

(2)关于穆斯林能不能吃无鳞的水产品,例如泥鳅,则有不同的解释。有的坚持在水产中只食鱼、虾,不吃无鳞鱼;而有的则吃无鳞的水产品。对于无鳞的水产品,通常内陆或沙漠地区的穆斯林认为不能吃的占多数,而沿海地区的穆斯林则无一例外的认为能吃。

(3)一个孤岛渔村的穆斯林历来以鱼为蛋白质主要来源,传统习惯不吃羊肉。海鱼一般离水就死,待渔船回港后,人们能吃到的水产品都是死的。不吃羊肉吃死鱼不为有罪,他们有权选择合法的饮食。

 

四、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的水产品进出口数量特征分析

我国近年来的水产品进出口总量不断有新的发展(见表5)。本文分析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的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数量特征,将更好地认识“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国水产品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由于FAO目前只有2011年水产品进出口数据,因此本文也进行2011年的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的水产品进出口分析,同时又进行2014年的分析,是为了进行对比分析。

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的水产品进出口数据,为了清晰结果,在一系列分析基础上,聚焦分析中国对17个分区的水产品进出口总量占中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的比重,来了解那些分区是中国水产品进出口的重点区域。

表5  我国近年来的水产品进出口总量分析(包括金额、数量与平均价格)

我国水产品

出口金额

(亿美元)

出口数量

(万吨)

出口价格

(美元/kg)

进口金额

(亿美元)

进口数量

(万吨)

进口价格

(美元/kg)

2010

138.3

333.88

4.142

65.4

382.2

1.711

2011

177.9

391.2

4.548

80.2

424.9

1.888

2012

190

380.2

4.997

80

412.6

1.939

2013

202.63

395.91

5.118

86.38

417.03

2.071

2014

216.98

416.33

5.212

91.86

428.1

2.146

 

(一)2011年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的水产品进出口分析


图6   2011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水产品出口总量的占比分析

 

图7  2011年中国对来自“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水产品进口总量的占比分析

 

 


 图8  2011年中国对亚洲、欧洲与其他洲水产品进出口总量的占比分析

 

(二)2014年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的水产品进出口分析

 

表7    2014年中国对17分区水产品进出口总量的占比分析


2014年各地区占比

出口金额(%)

出口数量(%)

进口金额(%)

进口数量(%)

2

台港澳合计

19.1%

9.1%

1.9%

3.5%

3

东南亚(10国+1)合计

12.5%

12.7%

11.8%

12.7%

4

韩国与日本合计

25.3%

28.0%

4.8%

4.8%

5

东北邻合计

0.4%

1.4%

1.6%

1.8%

6

南亚(7国)合计

0.5%

0.6%

2.8%

2.5%

7

中亚(5国)合计

0.04%

0.05%

0.1%

0.05%

8

西亚(7国)合计

0.4%

0.5%

0.1%

0.0%

9

阿拉伯(12国+1)合计

0.6%

0.9%

0.011%

0.003%

10

以色列

0.4%

0.6%

0.0%

0.0%

11

俄罗斯

3.1%

2.7%

15.3%

20.4%

12

东欧(非欧盟3国)合计

0.4%

0.4%

0.0%

0.0%

13

东欧(欧盟5国)合计

0.1%

0.2%

0.1%

0.0%

14

中欧(非欧盟5国)合计

0.03%

0.04%

0.00%

0.00%

15

中欧(欧盟7国)合计

0.6%

0.9%

0.0%

0.0%

16

西欧(非欧盟4国)合计

0.1%

0.1%

7.5%

6.0%

17

西欧(欧盟15国)合计

10.2%

12.2%

3.4%

3.5%

 


 

 

图9   2014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水产品出口总量的占比分析

 

 

 图10  2014年中国对来自“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水产品进口总量的占比分析

 

图11   2014年中国对亚洲、欧洲与其他洲水产品进出口总量的占比分析

 

综合上述图表分析,可知道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的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特征,2011年与2014年的在占比分布上看具有相似性如下。

1、出口占比特征

“一带一路”东端,中国对沿线的水产品出口,例如东南亚、韩国、日本、中国台港澳等国家与地区的水产品出口数量与出口金额占中国整个出口量值的比重是比较大的,“一带一路”西端,特别是西欧的欧盟15个国家,其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的占比也比较大。“一带一路”中间地区,除俄罗斯外,出口占比都严重偏小。

2、进口占比特征

“一带一路”东端,中国对来自东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水产品,例如东南亚、韩国、日本、中国台港澳等国家与地区的水产品进口占比比较大;“一带一路”西端,特别是西欧的水产品进口占比也比较大。“一带一路”中间地区,除了南亚、俄罗、朝鲜等之外,来自其他的国家进口占比很小,几乎为零。这也是由于中间地段国家水产品产量很小,少有中国需要进口的水产品,当然在进口方面,俄罗斯水产品进口占比比较大,达到20%以上。

(三)2011-2014年中国水产品进出口量值在洲际间的平均百分比

通常中国水产品对某大洲出口数量与出口金额占中国总出口数量与出口金额的比重是不相等的,但是通过上面分析,发现两个比重基本接近。

为了大致把握中国水产品进出口在洲际间的基本特征,本文将2011-2014年中国水产品对亚洲、欧洲与其他洲的出口数量与出口金额的两个比重取了平均,称为2011-2014年出口量值在洲际间的平均百分比,同理获得2011-2014年进口量值在洲际间的平均百分比。分析结果见图12、图13。

在整个世界上看,中国对亚洲出口水产品是主要的,约占56%,对欧洲出口水产品占17%,其他洲占28%。中国水产品进口主要来自其他洲,约占49%,水产品进口来自亚洲占21%,来自欧洲占30%,

 

图12  2011-2014年中国水产品出口量值在洲际间的平均百分比

 


 

图13  2011-2014年中国水产品进口量值在洲际间的平均百分比

 

(四)2014年中国对17分区水产品进出口主要品种分析

 表8  2014年中国对17分区水产品出口占比和出口主要品种的分析 

 

表F5.2  2014年中国对17分区水产品进口占比和进口主要品种的分析

 

过2014年中国对17分区水产品进出口主要品种的分析可知,中国的水产品对 “一带一路”东端和西端国家与地区的出口量值大,出口品种也比较全面和丰富,对“一带一路”中端端国家与地区的出口量值小,出口品种也少,主要是冻鳕鱼片、冻罗非鱼、冻鲭鱼等。中国的水产品进口品种多样性主要来自“一带一路”东端和西端,来自“一带一路”中端的品种则非常少.

   五、基于FAO调查,“水产品可获得性”影响消费的分析

基于FAO水产品消费的家庭调查,笔者通过以下FAO给出的案例分析,认为水产品可获得性应该由生产化水平、富裕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物流化水平、认知化水平五方面决定,进而水产品可获得性将改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水产品消费习惯与习俗。

1、生产化水平

一些国家与地区,水产品生产化水平高,甚至具有渔业技术进步和创新的能力,意味着人们自然获得水产品,或者人工养殖水产品的产量比较大,于是水产品可获得性增大,水产品消费量也高。

例如,韩国与日本的水产品生产化水平高,年产量大,同时重视水产品进口,因此他们的人均水产品消费量是全球最高水平的。

例如,柬埔寨因为国家位于湄公河流域下游以及拥有高产的洞里萨湖(东南亚最大淡水湖),水产品资源丰富,全国各地区的水产品年消费量都比较高,从沿海的90.2千克/人到山区和高原地区的52.2千克/人。

例如,老挝从河道捕捞的大量鱼类,增加了农村的水产品消费量。

又如,印度和巴基斯坦水产品生产水平不高,而这些国家人口规模大,于是水产品可获得性小,印度和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水产品年人均消费量相对较低,分别为2.85和0.6千克/人。

2、富裕化水平

通常水产品平均价格要高于一般肉类等蛋白食品,因此富裕化水平高的人们,更有能力、有机会化钱购买水产品,甚至有财力大量进口水产品,于是水产品可获得性增大,水产品消费量也高。

例如,印度最低收入群体所消费鱼蛋白比最高收入群体低约四倍。孟加拉国水产品蛋白年消费量因收入水平不同而有很大变化,从最低收入的人均1.31千克到最高收入的人均3.39千克。

例如富裕化水平高的欧盟是最大的水产品进口市场,对进口产品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增加。因为富裕,因此欧盟等发达国家水产品消费量高。尽管发达国家继续在世界水产品进口方面占优势地位,但近几年其进口份额下降,这是因为富裕化水平在其他洲际有所发展。

3、城市化水平

城市是人口较稠密的地区,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是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

由于城市是地处交通方便,并且具有发达的市场功能与多样的水产品流通渠道,城市中心常常具备更强的购买力,因此水产品可获得性增大,水产品消费量也增高。

例如,缅甸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消费更多鲜鱼。不丹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消费更多水产品。孟加拉国城市年人均消费量高于农村。印度城市居民消费高于农村居民消费。在所罗门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基里巴斯,城市消费量水平高于农村。蒙古城市居民消费量是农村居民消费量的两倍多,最高消费水平在首都乌兰巴托(0.28千克/人)。

4、物流化水平

现代物流促进了商品流通与消费。地区的物流配送体系、道路运输能力、商业仓储设施、物流信息化程度、现代冷链体系、车辆跟踪与定位服务等高层次发展,必然体现物流化水平的高档倾向。水产品物流化水平高,从产地到销地的水产品物流发达,因此居民水产品可获得性增大,水产品消费量也高。

从数据分析显示,亚太区域国家环境情况各有不同,水产品消费量的地理因素差异相当明显,从内陆山区到大型热带冲积平原,从干旱草原到热带海岛,以不同形式影响着水产品物流化水平,进而影响水产品的可获得性。

例如沿海社区水产品物流化水平比较高,其水产品消费量高于内陆居民。斐济沿海社区消费量水平高于非沿海社区,全国水产品年人均消费量约20.7千克,而沿海社区消费量则接近120千克/人。东帝汶消费格局差异很大,东帝汶从沿海社区17.6kg/人到非沿海地区的4kg/人,沿海和城市消费全部为海洋物种,而非沿海地区所消费蛋白中,1.8%为内陆物种。

例如,印度年消费水平不等,从沿海喀拉拉邦的22.7千克/人到北方山区喜马偕尔邦的仅0.03千克/人。巴基斯坦越往北的地区消费越少,俾路支地区(2.4千克/人)和信德省(1.6千克/人)人均水产品消费量最高。旁遮普省家庭消费只有0.2千克/人,以及普什图省开伯尔山区的家庭为可忽略不计的数量(0.05千克/人)。越南全国消费水平差异很大,从中部和北方山区的每年6.8千克/人到湄公河三角洲的每年24.4千克/人。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山区水产品物流化水平落后于平原的物流化水平。

5、认知化水平

认知化水平是指人们对渔业与水产品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认知化水平高的人们,例如日本、韩国,以及西欧一些国家居民,他们会主动求获水产品的消费,并且关注水产品的进口或者生产,因此水产品可获得性增大,水产品消费量也高。

认知一:水产品,特别是养殖水产品,将为地球人口提供食粮。

当今世界超过8亿人口仍遭受长期营养不良的折磨,而全球人口预计将再增20亿,到2050年达96亿并在沿海城市地区集中。我们必须认知并且迎接这一巨大挑战,通过“保障自然资源型”的水产品生产,为地球人口提供食粮,为子孙后代消除饥饿。

认知二:鱼类营养价值非常高,食用水产品将改善健康。

鱼类是蛋白和必需营养素的重要来源,鱼类营养价值非常高,食用水产品将改善健康,对全球众多贫困人口而言特别重要。例如南极磷虾主要分布在南极南大洋表层寒水中,长4~5厘米,因为富含虾油、虾青素、低温酶等营养物质,是全球蛋白质含量最高的生物之一,被称为“人类未来的动物蛋白库”。

联合国医学专家建议认为,每年人均消费水产品应该为14公斤,如今,俄罗斯为13.1公斤,美国为23公斤,日本为65公斤。

 

FAO《2014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资料认为:“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在消除饥饿,改善健康、减少贫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前人们的福祉从未对渔业有如此高的依赖程度。”“世界人均表观水产品消费量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平均9.9千克增长到2012年的19.2千克(初步估算),人们从未像现在这样食用这么多水产品。这发展由人口增加、收入提高和城市化发展综合作用驱使,并受到了水产品产量强劲增长及更为有效的配送渠道的推动。”这一表述进一步证实“水产品可获得性影响着消费”。

随着“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互学互鉴”精神的发扬,“一带一路”沿线居民对渔业与水产品的重要性的认知化水平将不断提高。随着“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渔业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信息畅通,现代物流水平发达,水产品可获得性将进一步改善。俗称“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而在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将形成“靠山能吃海鲜,靠海能吃山货”,进而将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水产品消费水平,拓展区域内水产品市场的潜力。

    六、基于“一带一路”战略,中国渔业与水产品外贸促进的对策研究

“一带一路” 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渔业经济合作,将推动沿线各国实现渔业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渔业经济合作,促进渔业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

(一)“一带一路”框架下,通过渔业产能合作,调整升级产业结构

 “一带一路”倡导沿线区域之间相互承接产能合作,将拓展渔业合作新领域,不断延伸产业链。例如中国将与东盟国家进一步加强在渔资、水产品贸易、渔业信息交流、渔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双边及多边合作,搭建新的交流合作平台。中国在渔业、远洋渔业等领域也可跟东盟国家加强合作,双方在渔业技术、机械、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前景也很广阔。

1、与“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引领远洋渔业转型升级

中国的水产品加工行业具有典型的季节性,比如我国6~9月份是休渔期,几乎无鱼可捕,导致原料缺乏,造成很多工厂空置。发展远洋渔业,寻找原料资源是我们不得不的选择。近年来,我国远洋渔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境外投资、开发能力显著增强。

(1)近来考察发现,有很多大洋渔业资源还未合理化利用,比如在印度洋岛国水域有着丰富的金枪鱼资源。由于当地经济落后,仓储和运输都成问题,造成丰富的渔业资源闲置或者浪费。因为捕获一条有价值的金枪鱼,要配备高自动化的捕捞装置,大马力远洋船只、卫星通讯设备等,还要有捕捞配额;并在短时间内处理,放进零下60摄氏度的恒温冷库。

我国可以制定 “南下南洋,西进印度洋”的远洋渔业发展战略,提升人才、造船、远航、超低温冷藏、运输、交易平台等海洋综合技术实力。现在国内的加工能力和冷藏技术越来越先进,通过我国自己组建远洋船队撒网捕捞,或者通过搭建平台吸引他国渔民的方式,将这些远洋渔业资源‘引进来’,在国内进行加工与销售,产供销紧密结合,将进一步提高远洋渔业的经济效益

(2)为完善我国远洋渔业产业体系,把基地建设纳入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大局中去谋划。加快推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打造好集生产、加工、集散、贸易等综合功能的远洋渔业“全产业链”体系。

加大渔业捕捞与基地建设的境外投资力度, 将有效克服远洋渔业作业的大部分境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渔业码头、渔船修造厂、冷库及加工厂等硬件严重不足,克服在渔业产业链上始终处于单纯捕捞作业的中间环节,利润率较低的现象。进而提升在鱼货价格上的话语权辐射带动周边乃至全国渔业产业转型升级。

例如山东靖海集团有限公司在印尼马老奇投资建设远洋基地项目,包括码头、加工厂、冷库、电厂及维修等配套设施,重点建设包括综合性的渔业基地建设,如货物运输、油料补给、渔船维修等业务的跟进,以及冷藏、加工、销售等后勤服务和配套设施的完善。

(3)凭借在马来西亚等境外打造的远洋渔业平台优势,还能为中国台湾地区、日本及其他国家的渔船提供服务,同时联动发展我国海洋文化、海洋餐饮、滨海旅游、海洋教育培训和社会服务等多元化产业,形成国际化、集成化的产业链条。例如福建争取在印尼、缅甸等国家合作开发新的海外渔业基地,加快设立“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

(4)中方“一带一路”倡议对非洲同样重要,中方积极参与非洲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并向非洲转移优质产能。到非洲毛里求斯等国发展远洋渔业,也是非洲国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例如福州宏东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投资建立的毛里塔尼亚综合基地,成为目前我国境外投资规模最大的远洋渔业基地。

(5)另外,南极磷虾总储藏量达10亿吨。按10%可捕量计算,每年至少可捕捞1亿吨,比全球年海洋所有可捕捞总量还要多,建造国际先进的万吨级南极磷虾捕捞船项目已启动,被我国定位为“第二远洋渔业”。

2、与“一带一路”沿线合作,推动传统养殖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

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和“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将克服粗放养殖,发展生态养殖模型、养殖标准化与集约化、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现代养殖业。例如柬埔寨不仅有着丰厚的土地资源,而且常年的平均降水量在2000多毫米,在柬埔寨发展水产养殖业将大有可为。例如福建正在落实中国与印尼的海水养殖业合作。

(1)与俄罗斯合作开发新型冷水鱼养殖

例如,2013年重庆彭水县正在打造重庆市最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目前已养殖有金樽、虹鳟、西伯利亚鲟和俄罗斯鲟四种冷水鱼。虹鳟、金樽产地价为50—60元/公斤,鲟鱼售价40元/公斤,将在主城的部分餐厅、超市和水贸市场售卖。俄罗斯鲟可只喂养半年左右就上市,肉质较细嫩、碎滑,适宜红烧、清蒸、炖汤。当然俄罗斯鲟养殖8年后,体重可超过150公斤。皮可以做皮鞋、皮衣,肉可以吃生鱼片或涮火锅,还可做成鱼子酱。

例如,新疆赛里木湖养殖冷水鱼。赛里木湖位于天山西部山区,湖面海拔2075米,面积为458平方公里,是新疆最大的封闭性高寒山区湖泊,由于处于年平均5摄氏度的较低水温,赛里木湖历来无鱼。

新疆水产专家把赛里木湖发展成中国最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这里很适合名贵的冷水性鲑鳟鱼生长,湖区载鱼能力可达2800吨。有关部门从俄罗斯引进冷水性高白鲑和凹目白鲑卵,孵化后投放赛里木湖,一年后单体重量达到800克。专家们说,这两种冷水鱼味美价高,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畅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中国目前只有赛里木湖出产这两种冷水鱼,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到老挝繁育养殖罗非鱼

利用技术和生产优势,到国外进行水产养殖,加强丝绸之路国家渔业的国际合作,我国渔业企业将有新追求。

例如,江苏镇江华大基因水产公司在老挝万象、老挝国防部渔业局共建1000亩基地,用来养殖罗非鱼和部分斑点叉尾鮰、巨鲶。1000亩基地的鱼塘水面面积700亩,从鱼苗放养到一个月,罗非鱼已长到三四两重,再过两个月长到一斤多,就可以起网捕捞,年产量预计1400-1500吨,产出300多万美元。江苏省不仅有企业到老挝育种、养殖、加工,还在石斑鱼等比较高经济价值的水产养殖方面进行合作。

(3)在哈萨克斯坦发展渔业养殖有基础有潜力

哈萨克斯坦水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发展渔业养殖和捕鱼业市场的潜力在每年10亿美元左右。哈萨克斯坦渔业养殖地面积为300万公顷,包括水塘、水库和河流,56%的水资源是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形成的,其余的来自周边国家,其中18.8%来自中国等。乌拉尔河、萨尔达莉亚河、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均为跨界河流。

1970年哈萨克斯坦养殖鱼产量曾达到10万吨,而目前只有5万吨,鱼类的消费量也比较低,年人均消费鱼和鱼类产品5.2公斤。

哈萨克斯坦农业部有关国际合作、进出口检验检疫等司局的负责人,早在2010年7月就提出加强中哈农林牧渔业合作交往的希望,迫切要求赴中国学习考察水产养殖技术和水产品加工技术,扩大中国向哈萨克斯坦的水产品输入等。考虑到人口增长和年进口20万吨等因素,哈萨克斯坦水产养殖2020年应达到17.5万吨,2030年达到20万吨。

(二)“一带一路”框架下,通过“走出去”,促进国内渔业新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中国渔业走向世界打开方便之门,将渔业上下游产业链纳入渔业“走出去”的整体布局中,给国内渔业企业带来了新机遇,更坚定了企业“走出去”的信心。 “走出去”的价值不仅在于贸易输出、沟通交流,还在于科技输出、模式输出。

1、“走出去”对外渔业投资

“一带一路”建设必须拓展相互投资领域,加快渔业投资便利化进程,消除投资壁垒。要加强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磋商。

应该发挥我们渔业的优势,扩大国外投资合作,“走出去”参与东道国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通过合作投资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水产品产业园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倾力打造水产品进出口的境外食品城,提升水产品加工与贸易水平。例如福建争取在老挝、斯里兰卡等国家设立更多的“渔业经济合作产业园”,实现互利共赢;福建准备举办与印尼、马来西亚、柬埔寨的双向投资推介会。

2、“走出去”对外渔业技术合作

依托国家渔业科技园区及其联盟,加快构建新型跨国渔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搭建跨国渔业科技金融、渔村信息、创新品牌等公共服务平台,与我国周边一些国家交流提高水产品的生产技术。基于现代渔业技术,以提质增效、安全生态为方向,大力发展有关国家的现代渔业。

3、“走出去”构建国际水产品供应链

适应“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构建我国的国际供应链框架。“一带一路”战略下,国际水产品供应链战略应该是一个包容、开放、高效、有序、共享共赢、安全可持续的供应链。通过国际水产品采购中心、制造中心、配送中心、金融中心与跨境国际水产品中转枢纽功能的对接和集聚,增强跨境水产品物流集成引力。

国际供应链战略一定要做好布局,包括水产品市场布局、水产品资源布局、水产品物流布局的整体安排,让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等都能共享这个供应链。同时国际水产品供应链也不是单向的,不只是把我们的水产品产能和产量通过供应链输出,也要通过这个供应链把我们需要的、国外能够支持和提供的水产品产能、产品更好的引进来。

(三)“一带一路”框架下,通过 “互联网+”,形成渔业经济新形态

“一带一路”不仅仅指陆路和海路,更应该包括今天的互联网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将共同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完善空中(卫星)信息通道。加大对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开发和应用的支持。

渔业的“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渔业各生产要素“相加”, 通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让互联网与传统渔业深度融合,重构、再造、形成一种新的渔业发展业态。渔业是中国最传统的基础产业,“互联网+渔业”的潜力将是巨大的。

1、“互联网+”与水产品跨境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不仅在国内,而且是“一带一路”上的跨境电子商务,已经引起了传统商业模式的变革,使水产品加工产品的营销服务延伸到国际贸易。应该开展“一带一路”跨境电商合作,探讨“电子商务平台”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水产品外贸活动,开展货币互换和本币结算等。

2、“互联网+”与水产品消费统计优化

一带一路”的信息互通,将进一步了解出口市场的需求。提高水产品消费统计在数量和营养价值方面的准确性,将积极引导互联网+渔业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渔业信息的互联网化将有助于“一带一路”水产品需求与市场的对接,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渔民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先进的技术信息,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掌握最新的水产品价格走势,从而决定渔业生产重点。

3、“互联网+”与渔业生产效率提升

用数字技术提升“一带一路”沿线渔业的生产效率,通过信息技术对水域、气候等进行大数据分析,然后据此提供养殖、捕捞相关的解决方案,大大提升渔业生产效率。

4、“互联网+”与渔业就业岗位增加

在“一带一路”沿线发展好“互联网+渔业”的业态,组建好“新丝绸之路”水产品物关网和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创造新的增长点,培育新业态,带动新就业;同时部分形成智能渔业,发展更加多的新型就业岗位,来提升渔业的发展层次。

5、“互联网+”与渔业系统环节融合

利用互联网的方式串起“一带一路”沿线渔业现代化的链条,结合“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产业链,建立一个完整的互联网渔业生态圈。让信息、技术、金融、物流等先进要素渗透到渔资流通、水产品交易、渔技服务、渔业保险、渔村金融等各个环节,将互联网的所有属性、功能与渔业生态环节进行全系统的融合。

(四)“一带一路”框架下,通过加强海关合作,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宜加强海关合作,对接渔业技术标准体系,加强水产品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统计信息等方面的双多边合作。

1、“一带一路”区域构建检验检疫一体化格局

实行“一带一路”区域内水产品“通报、通签、通放”制度,逐步推行“一带一路”区域检验检疫一体化。并且推动水产品检验检疫证书国际互联网核查,开展“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共同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一带一路”水产品检验检疫一体化包括:共同强化安全基础,联合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共同推进信息互通,合作建设区域检验检疫信息共享平台;共同落实陆桥机制,深入推动区域检验检疫合作向纵深发展;共同服务过境运输,实现过境运输和各类国际货运班列“双向全申报”;共同规定与执行符合进口国家出口产品的标签制度。

2、加强“一带一路”区域认证认可双边多边合作,

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联合发布《共同推动认证认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倡议与会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共享、互信、互鉴、共赢,加强认证认可双边多边合作,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最终实现“一个标准、一张证书、区域通行”。

根据欧洲客户反映,出口卖给欧盟主流零售商的海鲜产品,必须取得证书,例如,需取得英国零售商财团(BRC)证书以及德国国际食品标准(IFS)国家证书。因此必须建立涵盖水产品出口认证认可各领域的信息交流机制,实现沿线国家资源共享;加快认证认可双边多边互认进程,促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证书国际互认;共同培育开发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营造开放透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五)“一带一路”框架下,通过畅通陆水联运,扩大我国水产品外贸

通过“一带一路”的陆、海两条路线的建设深入,将扩大我国水产品出口,为渔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前景,这是中国发展现代渔业、品牌渔业的重大机遇。

1、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推进港口合作建设,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

目前,中国已经与沿线国家签署了17个政府或部门间合作文件,正着力推进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国际经济走廊建设。合作旨在打通俄蒙大通道、联动长江经济带、贯通海上丝绸之路,成为采用跨区域合作形式。

2、一般情况下,陆桥运输比海上运输运费节省20~25%,打通开阔的陆上道路,形成陆海互动,将提高维护我国能源资源和进出口货物的安全系数,同时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水产品的产能合作、进出口外贸等方面,将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的及时性。

目前港口集装箱吞吐常常采用水水中转、公水中转等,属于“铁公水联运” 而不是“铁水联运”。“铁水联运”多年来“起色”不明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铁路运输能力不足,以及铁路与港口之间衔接不畅。于是“一带一路”战略将提升铁路运输能力,推进建设陆海快线。例如,中泰两国的现代化铁路项目已经启动。中方已经表达参建马来西亚-新加坡高铁的意愿。

在中国与欧盟研讨“一带一路”战略与“容克投资计划”对接的当下,中国将参与欧洲标准的快速铁路干线——波罗的海铁路合作,其建设有重要意义。中东欧被誉为中国通往欧洲的“桥头堡”。2015年11月24日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中方愿继续推进中东欧地区波罗的海高铁项目建设。中国将参建匈塞铁路并将其延伸为途经匈牙利、塞尔维亚、马其顿和希腊的中欧陆海快线。

(六)“一带一路”框架下,通过合适的国际营销,扩大水产品市场

1、举办我国水产特色商品国外展销

搭建“丝绸之路经济”水产品贸易新平台,开展合适的国际营销。可以在“一带一路”沿线展销中国水产特色商品的多样化食品,以便接触与会见采购商,积极跟进“一带一路”沿线采购者的询问;可以在国外超级市场进行我国水产品促销,以方便接触“一带一路”沿线顾客;可以在国外媒体报道我国水产特色商品国外会展;可以与有关旅游部门合作,在海外游览活动时开展公关工作,宣传中国水产食品。

2、开展“一带一路”的水产品直销JIT

一带一路建设是个利好,将利用“一带一路”交汇点和陆桥沿线区域辐射的优势,开展JIT的送货方式,实现及时交货。例如中国生产的水产品,将直送抵欧洲满足急需,直接卖给欧洲零售商。

以海产品加工、冷藏、配送为核心,冷链物流为专长,电子商务为平台,布局“一带一路”物联网。使得水产品直销JIT涉及来料加工、半成品包装、冷冻冷藏、物流配送等多个领域。

3、建设“一带一路”沿线水产品交易所

设立“一带一路”沿线水产品交易所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抓手。例如福建筹划建立“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印尼、泰国分中心,将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海洋渔业合作与互联互通,促进双边海洋渔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实现海洋渔业资源共享、共赢;同时增强以中国-东盟为整体区域的海洋渔业经济在全球的地位,形成一个强竞争力的海洋经济合作组织。必须进一步扩大宣传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的世界交易联盟和交易内容,邀请境内外企业签约入会。

4、加速科技转化与产品创新,更有竞争力

面向广大消费者的主流零售商认为,产品的味道需要改变,有创意的亚洲水产商品在“一带一路”市场领域更具竞争力。这些产品将包括满足生活忙碌者需要的便利产品,例如可用微波炉加热食用的膳食。

加快构建我国水产品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务求实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开发杰出而独特的水产商品;推出适合“一带一路”沿线当地人口味的水产商品,把创新成果变成产业活动和市场效益。 

(七)“一带一路”框架下,通过培养引进人才,促进渔业健康发展

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的渔业合作与投资,要吃透各国招商引资的法律法规、优惠政策、合同条款、仲裁机制等,因此必须加大培养和引进熟悉“一带一路”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的外经贸人才力度。深入实施海外项目专业人才推进计划,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创新人才机制,才能坚持依法依规办事,避免投机心理,对合作中可能出现的资金周转难、结汇难、签证难、劳务难等问题做好预案。

渔业创新升级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和人才。应该通过开展“丝绸之路渔业合作发展高端论坛”、“丝绸之路经济带渔业智库论坛”等,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形成渔业领军人物,进而加快创新型水产品加工业集群建设,推动水产商品研发高新区的提质增效,同时引导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鼓励国内产业技术联盟参与国际技术转移,提升渔业国际化水平。

(八)“一带一路”框架下,通过渔业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广泛开展“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例如福建正在落实厦门大学和马来西亚合办中国-东盟海洋学院。

以“发展生态渔业,建设美丽渔村”为主题,交流“一带一路”沿线的渔业文化、产业发展及资源保护情况,推介重点休闲渔业项目。可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中国鱼丸文化节、中国金鱼文化节等。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

通过渔业文化交流活动,具体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稳定性,用工情况,经济发展特色,可投资性,法律治理架构特点,为我国渔业“走出去”聚集更多的信息,同时探讨“一带一路”沿线远洋渔业捕捞、生态渔业、水产品深加工实现渔业增殖以及休闲渔业等方面的未来渔业走向。

(九)“一带一路”框架下,政府要加强统筹引导工作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推进,需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参与,同时更要发挥好政府作用。

1、政府要做好“一带一路”渔业合作的风险防范

 (1)渔业是比较特殊的领域,因为开展“一带一路”业的合作,涉及对象国的自然条件、合作的基础等因素,例如业合作需要考虑对象国的自然条件是否适合搞水业项目,与制造业相比,差异是比较大的。例如中亚地区本就是干旱地区,水资源问题是个固有的问题,因此中亚国家渔业发展水平不高。“一带一路”业合作的最终决策权在企业家自己手上,风险由投资者自己去判断。但是政府有责任安排预警应急机制。

(2)面对“一带一路”战略,中国企业“走出去”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对当地政治经济、投资环境、法律条文不熟悉。政府要培育法律、金融、保险、技术咨询的中介机构引导我们企业走出去防范风险,少走弯路。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会一帆风顺,必然会面临多样的意外挑战,例如叙利亚、伊拉克不能实现和平与稳定,海湾各国缺乏团结,伊斯兰国家的不同势力和伊斯兰世界的动荡与冲突都为挑战增大了难度。政府要为“走出去”企业,制定配套政策和机制等,应对挑战,提高效率。

(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水产市场开辟在短期并不乐观。例如中亚国家的市场不规范,市场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政府要引导企业增强品牌化水平,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品牌推广推介,举办企业新品推介、区域品牌专场推介等,来逐步拓展市场。

2、政府要积极引导民营金融资本参与“一带一路”的渔业投资

在“一带一路”的渔业投资,将改善渔业基础设施与装备,沿线国家才有希望发展渔业。破解资金难题,地方政府可以与金融投资机构开展融资融智的合作;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在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开展建设渔业基础设施项目的合作。政府要积极引导民营金融资本参与,运用政府购买金融服务等创新模式,发挥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例如境外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投资大、风险高,单靠企业自身力量难以承担。政府方面需进一步加强统筹引导,发挥好金融、外交等对境外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的支持作用。政策应该支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信贷资金的组织和调度,强化信贷支持,特别是创新远洋渔业信贷产品,加快远洋渔业企业转贷、续贷的审批和放款速度,支持基地建设。

3、政府要推进渔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国渔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润低,受制于人。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实施渔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渔业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降低部分低效渔业的产能,既可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又可以提升渔业竞争力。

4、政府要统筹好部门和地区竞合关系

目前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4.1,持续下滑;十年来人工成本上升了2.7倍,高于东南亚、南亚、东欧。统计表明,已经达到了美国制造业成本的90%,不少订单转向更为廉价的东南亚、南亚。在这种竞争加剧的形势下,国内水产品生产或加工企业常常采用无序竞争,甚至内耗、“窝里斗”。

处在这样一个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的交替期,政府要协调处理好丝绸之路经济带轴线上各省区、市之间的竞合关系。在开辟“一带一路”国家市场的实际操作中,必须避免将这种内耗、“窝里斗”带到“一带一路”国家。政府要统筹好部门和地区关系,各部门和各地区要加强分工合作、形成合力。

总之,“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中国渔业与水产品外贸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

中国应该稳住中国的水产品产量,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地区的有效合作,进一步提高“一带一路”沿线水产品产量的水平。

同时,在 “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过程中,要紧紧抓住机遇,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的水产品进口和出口的数量。中国应该稳住“一带一路”沿线东端和西端的水产品进出口市场,力求开拓和提升“一带一路”沿线中间地区的水产品进出口量,因为这些地区水产品的进出口量目前都非常小。

当然,我们还有很多细化的工作要做。因为“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地区,往往是山区或者沙漠,缺少水源。在交通没有解决之前,他们也没有水源,因此很难提升他们的水产品产量与消费量。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通过“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战略实施,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将与时俱进。政府要重视“一带一路”国别间和区域间水产品经贸合作机制和平台的建设工作,设计符合各地国情的渔业投资和贸易模式。



上一篇:近港口的海洋保护区鱼类数量较少[转载]

下一篇:渔业捕捞和气候变化改变鱼类分布